浙江工商职院:校企共育“新农人” ,让青春扎根乡村振兴热土
农忙时节,在宁波余姚市马渚镇勤为径农场的稻田里,三位头戴草帽的姑娘正麻利地拌种、调试设备。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响起,一架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播撒下一粒粒种子。阳光晒红了她们的脸庞,但笑容却格外灿烂——“这是我们‘新农人’的勋章!”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卢紫怡和蒋钰欣,正是这三位“女飞手”中的成员。近日,两位女生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扎根乡村的故事。“以前我以为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想到还能操控无人机、拍短视频!”蒋钰欣回忆。这位浙江工商职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曾是自认内向的“I人”,如今却能从容面对镜头,用诙谐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农业知识。她和同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卢紫怡加入余姚勤为径农场实习已近一年,从无人植保机、插秧机的操作到研学项目策划,从短视频运营到直播营销,两人快速成长。两位姑娘的蜕变,映射着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缩影。2024年,浙江工商职院国际交流学院与余姚市勤为径农场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农场作为宁波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课堂搬到田间。农场负责人朱涛亲自指导学生操作无人机、设计研学课程,还走进校园发布真实项目任务,模拟研学导师面试。“农业需要年轻人,更需要懂技术、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朱涛感慨道。“插秧机也能这么炫?”“无人机播种效率有多高?”在“小农学农(甬小宁)”账号中,两位姑娘以第一视角记录农业创新。短短二十来天,40多条视频浏览量破万,点赞8000多,评论区更是一片火热:“原来现代农业这么高科技!”账号背后,有两位学生的创意与妙思,更有她们的汗水甚至泪水。卢紫怡和蒋钰欣坦言,她们虽然都来自农村,但此前并未深入了解农业,甚至连农具也认不全。为了拍摄出既具专业性又接地气的短视频,培育和拓展农场研学业务,她们曾在奉化桃山里跟着老农反复练习桃枝修剪直至双手起泡,也曾不小心把三轮车开进沟里。不会剪视频,就跟着网上教程一步步来;对农业知识了解不足,就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追着向身边的老农民、老师傅请教;她们还研究算法、摸索流量密码。“很高兴自己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转化为助农实践!”卢紫怡高兴地说。她利用专业所学,为农场设计出融合自然教育、农事体验的研学产品,并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市级银奖。“乡村研学不是简单的农家乐,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土地的价值,让每个人都能追求和享受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卢紫怡说。让校企双方乐见的是,00后大学生们的加入,正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农场研学业务筹备加速、一条爆款视频让农场收到多笔小龙虾垂钓的预约订单;就连当初质疑“小姑娘能种什么地”的老农,也主动要求入镜拍摄,共同宣传家乡农业。“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敢闯敢试的劲儿。”朱涛感慨道。问及未来,卢紫怡计划考取“乡村运营师”证书,蒋钰欣则想组建专业团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业、了解农业。两位同学均表示今后将持续深耕乡野,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浙江工商职院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主任成奕昕介绍,该专业正与余姚马渚镇共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推动更多大学生投身田野。近年来,该校还积极构建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将研学管理、休闲服务等专业学生输送至农文旅一线,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策划与落地,企业获得年轻化团队支持,这种“双向奔赴”正为农业注入活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姚敏明)浙江工商职院学生蒋钰欣操作插秧机。学校供图浙江工商职院学生卢紫怡正在操控植保无人机。学校供图作者:史望颖 姚敏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