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职业教育资讯

匠心接力:一堂跨学段的“非遗思政课”生动开讲

近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学院“千生访匠”实践团前往浙江东阳,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思政课”。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实践团的师生们将大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与小学课堂的文化启蒙紧密相连,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来到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福星开设在东阳市的木雕家具博物馆,“千生访匠”实践团师生见证了“前馆后厂”的非遗活态传承模式。胡福星以古为师,将自研家具与明清藏品混陈对比。“比质量、考比例、传技艺是我们追求技艺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致敬。”胡福星的匠心三部曲启迪着实践团成员们,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后受益匪浅。“毫厘间的取舍,不仅是技艺,更是取舍有度的价值观。”实践团成员触摸着温润的木纹感叹。那张“8.5万售出、1300万回购”的黄花梨大床,更是诠释了“材尽天工、艺守本心”的匠人信仰。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花园外国语学校,化身“非遗讲师”,结合自身印刷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孩子们开启活字印刷和木雕的课堂讲学。“老师,这个反着的字怎么变正?”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墨迹在纸上清晰显现。当亲手拓印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尚德崇文 创业立身”的校训时,非遗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基因”启蒙。这堂跨越年龄的体验课,正是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生动实践。义乌工商职院机电信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趟‘访匠’之旅,旨在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同,再转化为面向下一代的文化传承行动,使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如活水般在育人全链条中流动。”非遗传承的灵魂,在于其承载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密码生生不息。当大学生在红木雕花中读懂“敬物惜材”的生态观,小学生从活字排版中初识“规矩方圆”的秩序感,非遗便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的文化血脉。机电信息学院“千生访匠”计划开展6年来,实践团先后到浙江金华、义乌、永康、东阳、丽水、绍兴以及陕西榆林等10余个县市,实地调研非遗博物馆、工匠传习室、企业、红色村镇、学校等30余地,发放调查问卷超2000份,访谈近100余位非遗技艺传人、30余位高校技能大师、20余位行业技术能手及50余位青年学生小匠,深入了解工匠技艺与工匠精神的传承情况和现实问题,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寻工匠故事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在认知中感悟工匠精神,在感悟中升华理想信念,打造有思政味、文化味、育人味的“非遗思政课”,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走深走实。(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陆艺旻 叶帝伯)作者:陆艺旻 叶帝伯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
中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热门标签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客服电话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返回顶部

电话:13099905487

Copyright 2015 - 2025 高职大专网 滇ICP备1500102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