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斗门乡村文旅融合注入数字新动能
在广东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青砖蚝墙镌刻着百年文脉,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巷陌间流淌。“如果古建筑有记忆,它会告诉我们什么?”近日,带着追问,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在南门村架起镜头。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文化实践就此展开。正值暑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组织多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广东多地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33名师生来到南门村。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知行大先生”职教大模型等技术资源,实践团在原有“一模式五品牌”全域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光影织脉、赋能筑基、创客扎根”立体化实践。通过应用“互联网+”科技成果,实践团打造了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匠心说等“青”字号品牌。数字科技的赋能,助力古村焕发新颜。实践团用实际行动,助推古村文化从“活起来”“厚起来”到“火起来”。“我们需要借助数字语言,努力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珠海市斗门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李超表示,实践团助力南门村数字文化实践实现更多新突破。依托“知行大先生”大模型平台,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AI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实践课程,实践团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传播理论展开创作。他们创新采用“数字孪生+实体体验”混合现实技术双线叙事,策划并拍摄了一部奇幻微短剧。在微短剧中,媒体职业人“小赵”与古建筑精灵“菉竹”展开跨时空对话,让南宋遗韵以“记忆能量条”的形式动态呈现。从航测建模到AR特效合成,再到数字孪生场景搭建,一次次技术探索不仅让课堂知识在田野间生动转化,更通过产教融合深化、科创服务创新等维度,构建起“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反哺”的链条,为斗门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青春智慧与科技动能。实践团还努力整合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等优质资源,创新“科教启蒙+商业赋能”双轨模式,并利用“乡村赋能计划”惠及当地群众。实践团为村民解读看得见、用得上的AI案例,让AI技术可知可感。他们还给孩子们带去Scratch编程、3D打印、无人机测绘等8个模块课程。面向斗门镇传统商户,实践团推出“老店数字焕新”工作坊。师生不仅现场指导店铺掌握短视频运营、社群营销等数字技能,还通过“理论+实操+跟踪”三维赋能,助力部分商户开展数字化转型。在多元路径赋能下,斗门镇这片非遗沃土正逐渐“火”起来。“斗门的味道不能断!”非遗传承人黄春燕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坚守。她放弃澳门的高薪返乡,而在斗门,像她这样的返乡青年已有多位。他们改造祖宅,打造诗意民宿;以“荔枝盲盒”建设斗门地标品牌,带动产区农户增收30%……实践团通过“1个非遗IP+3条内容生产线”全域传播,努力实现精准触达,提高曝光量。他们还帮忙搭建“返乡创客数字地图”,开发“斗门文化AI素材库”,提供100多款方言贴纸、节气海报模板等,助力青年创客创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周小云 魏姣姣 谢钰然 记者 刘盾)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