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课堂”突破产教“时空壁垒”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钰然 陈婉儿 记者 刘盾)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空间课堂”,天花板上的多角度摄像头,成为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张小林的“眼睛”。他借助可触控电子屏等设备,配合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任务。“空间课堂”里没有固定的讲台,学生置身于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书本知识和真实项目得以无缝融合。这一创新教学场景的背后,是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探索。此前,专业带头人乔海晔前往企业一线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令她感到忧虑,“企业急需人才,但学生们的能力难以匹配企业需求”。专业人才的“供给侧”与企业的“需求侧”出现错配,让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团队迅速反应,加快教学改革行动。近年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投入5000万元经费,用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专业团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专业的发展思路,打造“三通一长”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团队联合多家物联网行业龙头企业、雇主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结合物联网产业和岗位的特色,专业团队创设了涵盖硬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开发三个模块的岗位通用技能课程。从基础夯实到能力进阶,20余门课程形成知识阶梯,让学生在通关式成长中掌握感知层、网络层到应用层的知识技能。如何让“三通一长”专业课程体系落地生根?专业团队量身定制“空间课堂”教学模式。企业导师的线上参与,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努力实现产教“无缝衔接”。在“空间课堂”,企业导师不是客座讲师,而是课程的共建者。课前,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会根据知识点以及企业的岗位需求,共同构建课程“知识引导地图”“项目导航树”等,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让专业课程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在“物联网工程应用系统”这门课中,乔海晔首先讲解了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而随后的实训环节,则由张小林担任企业导师。他带来企业“真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这个样品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在接线环节,大家还得多上点儿心。现在的样品与企业标准相比,仍存在2厘米的差距。”借助教室内摄像头、数字平台远程教学功能,张小林迅速捕捉到学生在实训中暴露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云指导”。在张小林看来,“空间课堂”也能为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实训,让课堂效果少打折扣。在“空间课堂”的助推下,学生们逐渐成长为企业“用得了、留得住”的人才。教师们也时常向企业导师请教,汲取一线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随着课程体系层层深入,学生逐渐发掘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何帮助他们根据兴趣和优势,更快、更早地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团队开发职业倾向评价大数据模型,以个性化学业评价为学生精准就业“保驾护航”。模型以日常教学作为数据采集场景,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训任务表现等要素,并生成评价报告,精准“定位”学生的优势课程。2023级物联网专业学生沈宪迪入学时曾感到迷茫,“课程数量多,让我有些力不从心”。经模型评测,沈宪迪锁定网络层的优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成绩实现跃升。“每学期的大数据模型测评,不仅帮助我明确学习方向,还让我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沈宪迪表示,通过模型数据库的智能分析,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促使他在网络层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我们希望借助AI等数字化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定制’培养模式,将数字化力量注入专业建设当中。”乔海晔表示,学校努力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